师生随笔 您当前所在位置:首页 > 师生随笔 > 正文

邵立静:关于教学中的几点反思

作者编辑:admin 点击次数:2020次

关于教学中的几点反思

保定七中   邵立静
新学期,对上学期的教学进行了全盘反思,感觉传统教学色彩重了点,于是想做点新教学实验,于是有下面两个举动。现整理思路如下。
一、打破师道尊严
苏霍姆林斯基说:对学生来说,最好的教师是在教学活动中忘记自己是教师,把学生视为自己朋友的那种教师。
以前的教学,我常在讲授的过程中突然感觉与学生如沟壑两岸的隔膜之寒冷,即使在搞的所谓活动课中,也会突然感觉僵硬尴尬,导致教学感觉的丢失,继之而来的就是教学陷入泥沼。如今想其原因,即是我与学生之间有段距离、一层陌生,我似乎高高在上,却孤独而可怜,没人捧场,没人回应,我不过是个演戏却冷场的小丑。——我没有走进学生的心理中,与学生一起同步感受。
更深层的原因,则是我没有看破师道尊严。也不能说我太在乎师道尊严,我一直主张勇担教师的责任,又能和蔼可亲,我可能是没有获得运用师道尊严的另一面——放开师道尊严——的智慧,也即没有开窍。本学期,我开始走到学生中去,与学生一起,不是讲历史,而是一起感悟历史,同喜同悲,作一个特殊的学生。我发现这个效果很好,学生把我当朋友,我感受到了学生与我的互动,我的激情很容易被调动,我很容易走进教学的情景,走进学生的认知世界和情感世界,我忘记了去感受隔膜,我其实已经没有隔膜的心理病症。
我每节课都走下讲台,在踱步中进行教学,在与学生的同喜怒同哀乐中进行教学。我更加顾及到学生的心理接合点,从而能从学生的心理基础出发进行导言和每一个知识点的把握。
我不再计较学生的“违规”,我更期望他们用动作语言和表情语言配合我的教学,我视之为一个充满活力的课堂所必须具备的气氛。因为这样的氛围里,学生才是真实的,才是走进历史世界里去体验的。我也容许学生插嘴,鼓励他们插嘴,因为这是他们与我互动的一种形式,证明他们是在积极地学习,并让我能及时获得他们的反馈,利于我的教学调节。教师相信学生,学生也信任老师;教师与学生共鸣,学生也将与教师共鸣。
我对自己和学生不再有过高的要求,其实有的要求是变相的幻想,有的要求本身就是教学盲动,除了增加教师的焦虑伤害学生的主体性之外,并无好处。将要求放低,低到符合教学的实际、学生的实际和教师的实际,师生就容易达到要求,彼此获得满足的幸福感,彼此的脸上都会增加阳光的灿烂,少些失败而生的心灰意冷之阴霾。有的要求其实是种消极束缚,限制师生的能力发挥和感情发挥,导致课堂的僵硬,教师要有意识和勇气打破这种束缚。师生都放下臭架子,轻松上阵,知识在严肃的气氛下能够传递,同时也能在轻松友好的气氛下获得传导。降低要求,则更容易发现学生的优点,也更容易发现自己的优点,从而更易做到扬强避短。教师赞扬学生,学生也将赞扬老师;教师给学生心理的幸福,学生也将给教师心理的幸福;教师给学生学生的好心态,学生也会给教师教学的好心态;教师创造和谐愉快的教学环境,学生也同样会使和谐愉快的教学环境更加发展。
走进学生中去,与学生交朋友,看破师道尊严从而打破师道尊严,是教师智慧的更高体现。
二、知识点落实与拓展结合教学法
有的教师长于对知识点的常规教学,有的教师脱离知识点而长于对教材的拓展,如何将二者结合起来,避免二者的短处而发挥二者的长处?上学期,我对其研究主要是侧重知识点的挖掘与把握,这是我对教材的回归努力。我去年写的关于“传统教学与现代教学相结合”的论文,也主要是对现代教育对传统教育的回归做了阐述。在获得一定的经验后,本学期我更注重二者的有机结合上,对新实验不是批判性研究,而是建设性研究。
我的做法是:教材的拓展不搞无缘之木,而是立足教材中的知识点,使拓展为教材服务为知识点的落实服务;不是基于教材的拓展容易弱化教材的学习,导致教学浪费,所期待的结果因为没有以教材为本,致为虚幻。这种做法的出发点还在于:教材其实有无穷的教育资源,每一个知识点只要去挖掘,都蕴藏着教育的财宝,教师利用好这些资源,即可以达到教育的最大化,而不需外求和尚。
这样做,知识点透彻了,教材熟稔了,学生有了塌实的心态了,这叫学有所本。这样做,使知识点拓展延伸,培养了学生的历史感觉、开阔了学生的历史视野,构筑了学生的历史思维,增强了历史的生活性,这叫学有所悟。教学有本有活,有收有放,辨证统一,是最好的教学结构。
栏目导航
Baidu
map